大唐封魔录 79、咏王之乱(2/2)

小说:大唐封魔录 作者:笑万夫 更新时间:2024-04-19 12:09:56
  

  “也罢,也罢。”李泌摇头苦笑。

  众人又就相关事宜,做了详细的商谈定好了初步的计划。史思明这才悄然离去。

  郭子仪心思缜密,史思明离去后他一直闷不做声,好像在盘算着什么。

  “郭将军,在想什么?”李泌笑呵呵的问道,“今天的会晤已算十分顺利了,应该高兴才是。”

  郭子仪心中确有疑虑。

  “我在朔方时,曾听一位部将提起,史思明原本就是姓阿史那的,也算是突厥王族了,怎么他今日说起,自己一族是阿史那一族的奴隶呢?”

  “哈哈哈哈,原来是这件事,这个倒也无妨,阿史那的确是他本来的姓氏,只是他的祖上争夺嗣位失败,被贬为了奴隶,他们一族从此被禁止提起自己的姓氏,后来他追随安禄山做了大唐的将官,干脆自己改了姓氏。天宝年间,山人做翰林待诏时,看到过相关的卷宗记载。”

  与史思明谈判的时间、地点、人员,涉及内容:

  洛阳城内三十余万百姓处于水火之中,安禄山父子正在实施的洛阳城极端防御计划,因此种种,破城之事不可再拖。

  摩罗昙照在西域筹谋叛乱,请朝廷与回纥王联系确认。

  黑龙逆脉。

  史思明投降所求取的条件等等。

  这些事项,郭子仪和李泌又梳理分析了一遍,商讨出对策建议,当即撰写成文,以蜡丸封装,由郭子仪的亲卫六百里加急,连夜送往长安。

  郭子仪和李泌的密函,是在次日夜间,亥时之内送抵长安的。

  比此早些时候,回纥王的猎鹰突然飞来长安,落在了回纥驻长安进奏院的鹰架上。

  以上两份密报,除了直接上呈皇帝外,作为兵马大元帅的太子李豫,自然也得到了相迎的消息。

  一天前,吴郡太守、江南采访使李希言的密报,也已呈报了肃宗,咏王李琮发兵广陵,斩杀了守将丹徒太守阎敬之,恳请朝廷调兵增援。这些已在今早的朝堂上议过,然而尚无决策。

  关于咏王李琮密谋叛乱的事情,朝中早有线报,却一直被搁置着。

  咏王李琮为玄宗第十七子,早慧敏学,然而相貌丑陋,尤其脖颈歪斜,不能正视,常常遭人所鄙。

  玄宗对他的感情很是淡薄,加上他幼年丧母,更失了护佑之人。

  李琮,是被当今的皇上亲自抚养长大的。当时的李亨,尚未册封太子,位列忠王,乃是李琮的异母兄长。

  李亨性情仁厚,是皇族中少有的能够真心爱护李琮之人,兄弟二人同吃同住,感情深厚。

  李琮幼年惧怕一人独寝,常常哭闹,李亨常常把他抱在怀中同睡。

  安禄山攻陷洛阳后,玄宗敕封其为山南、江西、岭南、黔中四道节度使,江陵郡大都督,镇守江陵。

  肃宗,当然不会相信这个与自己同吃同睡的弟弟真的会起兵谋反。虽然他因为幼年的遭遇,对父皇和宗亲多有怨尤,但他心性软弱,怎么会做出这样胆大包天的事来呢?一定是身边的人,为求一己私欲,蛊惑他罢了。

  因此,对于咏王李琮的事情,肃宗也只是派过几位监军、使者,前往抚恤过几次罢了。

  然而,事情发展到今天的地步——私自率领水军沿着长江东下,更在广陵斩杀了朝廷命官——一味抚恤之策,就难以令群臣信服了。

  这一日凌晨,未及卯时,太子李豫便来到了宣政殿外,心急如焚的等待着肃宗临朝。

  一名伶俐的小太监小跑着过来,早早的跪下,清脆的唤道:“太子殿下,外边冷,李大人请太子殿下到暖阁里歇着。”

  所谓暖阁,便是先前提到的,高力士在宣政殿一侧那间屋子,如今成了李辅国的所在。

  李豫犹豫了一下,还是随着小太监进到了李辅国的屋内。

  李辅国此刻正坐在一张厚厚的绵羊皮上,就着地炉吃着火锅,大概是听到了李豫的脚步声,便指了指旁边的一具羊皮垫子,一副碗筷,示意李豫坐下。

  “老奴给太子殿下请安了,快请进来用些酒肉,暖暖身子。”

  李辅国耷拉着眼皮,头也不抬的就这样招呼着。

  “李大人,有劳了。”

  李豫始终保持着微笑,大大方方的坐了下去,拿起碗筷,兀自挑拣些鲜美的肉片儿,涮着吃起来。

  “昨夜里皇上咳嗽的厉害,后半夜才睡着,先请皇上休息着,有什么事情,太子可先与老奴商议,拿出些能让皇上满意的对策,也好为皇上分忧。”

  “恩,李大人所言极是,”李豫满脸赔笑,“是不是因为咏王的事情?令他老人家心焦了,父皇同十七皇叔情分重,那样的消息传来,气火攻心,身子哪受得了啊。”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封魔录,大唐封魔录最新章节,大唐封魔录 笔趣阁手机阅读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