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制的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能是求知于上,方可得之于中。军中思想指导专员也好,军吏也罢,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并不是无脑的装上去了就能耍得风生水起。
斐潜之前已经很深刻的考虑过这个问题,最后决定有限度的施行,甚至是暂时性的搁置,等待环境的改变和合适的机会。
斐潜接到了大理寺卿司马懿的报告,表示有一名退伍的军卒在乡野犯案了,向斐潜请示应该怎么处理……
案件也同样很简单。
退伍的兵卒回到家乡,发现不是想象当中的衣锦还乡,而是依旧在乡绅的压迫之下。加上这个兵卒相对来说比较老实,各种人都觉得他好欺负,一开始的时候这兵卒还保持着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但是没想到他越是退让,旁人就越发的觉得他好欺负。
最终矛盾积攒到了一定程度,老实人爆发了。
军中学来的杀人技巧,可不是白学的,一见了血,就收不住手了……
而且还不仅仅是这一例。
司马懿上报的事项,已经是很滞后了,甚至是尽可能拿了相对来说比较『稳妥』一些的案例来请示了,否则按照华夏乐子魂的那些人搞出来的什么黄毛什么牛头,什么回到家战神给妻女充值做业务的……
稍微脑袋清醒一些的人都知道,战神这个称号,是意味着什么?
当全华夏的人都嘻嘻哈哈的拿『战神』开玩笑,搞黄腔的时候,让那些以『战神』为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兵卒,如何自处?
这真的是在娱乐大众?
斐潜思考了很久,最终下达了按照律法来执行,不偏不倚,维护社会秩序的最基础的根。
而在律法之外,给与这名退伍兵卒的家庭一定的照顾。
这不仅仅是一个杀人者偿命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了阶级矛盾,军队和社会差异的问题。在现在这个阶段,斐潜就只能像是推行火炮改进一样,是逐步的前进,而不是拿着后世的某些东西直接使用。
更何况,后世的某些制度,也未必就是最好的,比如唐朝的府兵,明朝的军所军户等等。
想象一下,在军队当中如果斐潜按照后世僵化的推行思想辅导和强化,即便是真的能让这些兵卒懂得什么是信仰,什么是希望,什么是未来,什么是国家和民族,然后也获得了更强的支持和战斗力,但是然后呢?
当这些兵卒回到家乡……
在军中说摆摊能挣大钱,到了家乡摆摊还不到三天就被砸了摊子。
在军中说辛苦劳作就能获得成功,到了家乡发现劳作顶天只能是温饱,而不用劳作的却在骑着马,收着租,享乐无边。
在军中说有希望有阳光好日子都在后头,到了家乡发现不仅是没人理没希望没有所谓好日子,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家伙都想要骑要踩到自己的上头。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在军中懂得什么是信仰,什么是希望,什么是未来,什么是国家和民族的退伍兵卒,会发生什么?会选择做什么?
一个,两个,三个,然后一年,两年,三年……
再然后,斐潜若是依旧在军中宣扬什么是希望,什么是未来,什么是国家和民族,还会有人相信么?真到那个时候,在那个状态下遇到了国难,又要怎么办?
之所以在后世某个阶段之中,这一套的模式很好用,只不过是因为当时的环境能够相互配合起来,军事是第一位的,能打赢了才有未来,但是现在斐潜能表示全国皆兵,放下一切去为了夺取胜利?即便是可以这样做,在夺取了胜利之后呢?故而除非是斐潜想要在全大汉推行军政府体系,施行统治区策略,而且还不能做任何的改变,否则的话……
所有人都盯着成功的花,觉得花朵绽放是那么的惊艳,却不知道在这花底部的根茎之下,是浇透了血和泪。
因此斐潜现在对待军事制度的问题上,依旧只能是求之于上,方能得之于中。
兵卒制度如此,将军制度也是如此,契合当下的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结合环境,既放出一部分权柄,也收回一部分的职责,而且还不能成为固定不变的『祖宗之法』。
旧的方式不适合,那么就改进,甚至是更新。
西域之事乱起之后,有人傻傻的就叫嚣着要推进去,叮叮当一阵乱打,轰隆隆一阵乱炸,然后稀里哗啦该投降的投降,该砍头的砍头,热闹无比,流血满地,便是觉得痛快,心情很舒畅。
可是然后呢?
西域制度会有什么变化么?
如果斐潜真的按照这些人的想法去打西域,那么不过是一个新的轮回而已,产生了一个新的大都护,或者叫做节度使,后世也称之为军阀罢了,对于华夏又有什么增益?
太史慈可以作为西域的下一任都护,但是又不能就这么简单的成为下一任的都护。
戈壁滩上,火炮轰鸣,硝烟弥漫。
声音滚滚的在玉门关的远处,依旧回荡不已。
一行人驻足而望,这或许是另外一个战场,或许没有实体的硝烟,但是同样的凶险……
(本章完)
</div>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