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三国之中,刘备曹操孙权,其实就是悲剧的英雄,因为他们做的事情,到了最后都是一场空。他们争霸天下,结果最终落到了司马手中,他们奋斗一生,结果临了都没有看到梦想成真,他们努力拼搏,结果只剩下了江间的一壶酒,渔翁的一声叹。
从某个角度上来说,这也没有错。
但是如果站的更高一些,或是从更深层次的方面去考虑,其实刘曹孙三个人,都为了整个华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因为他们三个人,在各自统治和治理的时间之内,都不约而同的做出了一件事,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就是启用了许多寒门,甚至是庶族的人才。
曹操就不说了,很多人都清楚。
刘备之下,关羽是逃犯,张飞是商户,诸葛亮是破家逃亡荆州的寒门……
孙权的手下,虽然孙十万一辈子都在和江东士族抗衡,但是在抗衡的期间,也提拔了一些杰出的寒门人才,比如吕蒙,周泰,阚泽等等……
从这一点来说,他们是成功的,他们也是伟大的。
不管他们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至少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给与了汉代更多人的晋升空间,他们开辟了上下阶层流动的渠道,使得已经渐渐固化的阶层等级重新活动起来,才有了三国时期那么光辉闪耀的各种人物。
纵观整个历史来看,在每一次的打破阶级固化,重新确定新的阶级的时候,都有一批才智惊艳的人才华光,照耀在历史的道路之上。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所以尝到了甜头的寒门和庶族,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即便是三国结束了,他们也不愿意再次沉沦。
整个的春秋战国,权柄都是属于贵族的。秦朝之所以能够一统六国,其中未必没有二十军功爵的相当一部分功劳。而汉代之后,权柄是公卿的,士族强大,把持地方,和中央抗衡,然后刘曹孙三人在争斗的过程中,提拔了大量的庶族,而这些庶族发挥出的力量和光华,远远超出了同时期的那些所谓『更高贵』的士族子弟。
虽然汉代最终的结果,就是五胡乱华,各自为政,但是与其说三国纷争最后导致了五胡乱华,还不如说那些不甘心就这么沉寂下去的寒门庶族,为了争取自己不至于被『九品中正』等级完全固化,不至于再次变成下等人,他们义无反顾的行动了。
显而易见,寒门和庶族本身并没有太多力量,因此借助外力就成为了一条必然的道路……
所以就像是斐潜之前分析的那样,整个汉代的边境问题,是汉人本身的问题,整个三国的问题,也是汉人自己的问题,就连后续的五胡乱华,也同样是汉人自己的因素。
如果不是华夏人自己折腾自己人,那么没有那个外族能够抵挡得住华夏人的脚步!
这一点相信很多人也知道,但是就像是之前斐潜问刘备的问题一样,知道『苛政』如此,那么有去做了什么,去改变了什么?
斐潜认为,华夏之所以流放都往边缘地区扔,是因为大多华夏人都认为周边都是蛮荒之所,都是不毛之地,直至后世明清,依旧认为四海皆蛮夷,唯有华夏美。
所以斐潜提出『资源论』,不落余力的给刘备灌输交趾多么美,有多么多的物产和财富,这都是为了通过刘备,也让其余的华夏人开始形成一个观念,外面的世界虽然蛮荒,但是有数不尽的财富和机遇,与其在自家家中打生打死,不如向外走一走,看一看去……
虽然说这样处理之后,将来肯定还有新的问题,但是将来的问题也只能留给将来的人去处理了。至少现在这个阶段,斐潜觉得这样做,是一个解决当下尖锐的社会矛盾的方式方法。
『刘玄德若是此去,怕是难回华夏了……』庞统缓缓的说道。
对于刘备的安排,庞统没有多少意见。
因为虽然将权利下放给刘备有一定的风险,但是风险性不高,因为很简单,刘备已经是四十了。在汉代平均寿命大概四十几的水准来算,刘备差不多已经算是黄土盖到了脖子处的年龄了。
即便是从现在开始,刘备什么都不准备,立刻奔向交州,在路上至少也要一年的时间,然后交州的士燮肯定也不会轻易的就放弃手头上的利益,刘备即便是边打边谈,拉拢一批打一批,没有个两三年的时间也搞不定士燮。
打下交州之后还需要恢复生产,恢复经济,积蓄力量,这又至少要两三年,所以即便是刘备心怀不满,去交州就是为了领军打回来,按照最快的来算,等到刘备能够有实力可以回头的时候,怕是已经年近五十了……
再加上交州岭南一带的气候,蚊虫,瘴气等等,稍有不慎……
而刘备的下一代么,且不说会不会因为历史的车轮变动产生什么偏差,就说普通人在战乱之后都喜欢稳定一段时间,那么刘备老了之后,下一代在斐潜特意安排的关中稳定的生活条件下,每日锦衣玉食,尽情让刘禅放飞自己,将来等几年十几年再放到交州去之后,还能有多少豁出去拼搏的决然?
汉代惯例,出任外地太守,刺史州牧等重职的,长子需要留在中央作为人质。
从某个角度上来说,这也没有错。
但是如果站的更高一些,或是从更深层次的方面去考虑,其实刘曹孙三个人,都为了整个华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因为他们三个人,在各自统治和治理的时间之内,都不约而同的做出了一件事,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就是启用了许多寒门,甚至是庶族的人才。
曹操就不说了,很多人都清楚。
刘备之下,关羽是逃犯,张飞是商户,诸葛亮是破家逃亡荆州的寒门……
孙权的手下,虽然孙十万一辈子都在和江东士族抗衡,但是在抗衡的期间,也提拔了一些杰出的寒门人才,比如吕蒙,周泰,阚泽等等……
从这一点来说,他们是成功的,他们也是伟大的。
不管他们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至少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给与了汉代更多人的晋升空间,他们开辟了上下阶层流动的渠道,使得已经渐渐固化的阶层等级重新活动起来,才有了三国时期那么光辉闪耀的各种人物。
纵观整个历史来看,在每一次的打破阶级固化,重新确定新的阶级的时候,都有一批才智惊艳的人才华光,照耀在历史的道路之上。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所以尝到了甜头的寒门和庶族,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即便是三国结束了,他们也不愿意再次沉沦。
整个的春秋战国,权柄都是属于贵族的。秦朝之所以能够一统六国,其中未必没有二十军功爵的相当一部分功劳。而汉代之后,权柄是公卿的,士族强大,把持地方,和中央抗衡,然后刘曹孙三人在争斗的过程中,提拔了大量的庶族,而这些庶族发挥出的力量和光华,远远超出了同时期的那些所谓『更高贵』的士族子弟。
虽然汉代最终的结果,就是五胡乱华,各自为政,但是与其说三国纷争最后导致了五胡乱华,还不如说那些不甘心就这么沉寂下去的寒门庶族,为了争取自己不至于被『九品中正』等级完全固化,不至于再次变成下等人,他们义无反顾的行动了。
显而易见,寒门和庶族本身并没有太多力量,因此借助外力就成为了一条必然的道路……
所以就像是斐潜之前分析的那样,整个汉代的边境问题,是汉人本身的问题,整个三国的问题,也是汉人自己的问题,就连后续的五胡乱华,也同样是汉人自己的因素。
如果不是华夏人自己折腾自己人,那么没有那个外族能够抵挡得住华夏人的脚步!
这一点相信很多人也知道,但是就像是之前斐潜问刘备的问题一样,知道『苛政』如此,那么有去做了什么,去改变了什么?
斐潜认为,华夏之所以流放都往边缘地区扔,是因为大多华夏人都认为周边都是蛮荒之所,都是不毛之地,直至后世明清,依旧认为四海皆蛮夷,唯有华夏美。
所以斐潜提出『资源论』,不落余力的给刘备灌输交趾多么美,有多么多的物产和财富,这都是为了通过刘备,也让其余的华夏人开始形成一个观念,外面的世界虽然蛮荒,但是有数不尽的财富和机遇,与其在自家家中打生打死,不如向外走一走,看一看去……
虽然说这样处理之后,将来肯定还有新的问题,但是将来的问题也只能留给将来的人去处理了。至少现在这个阶段,斐潜觉得这样做,是一个解决当下尖锐的社会矛盾的方式方法。
『刘玄德若是此去,怕是难回华夏了……』庞统缓缓的说道。
对于刘备的安排,庞统没有多少意见。
因为虽然将权利下放给刘备有一定的风险,但是风险性不高,因为很简单,刘备已经是四十了。在汉代平均寿命大概四十几的水准来算,刘备差不多已经算是黄土盖到了脖子处的年龄了。
即便是从现在开始,刘备什么都不准备,立刻奔向交州,在路上至少也要一年的时间,然后交州的士燮肯定也不会轻易的就放弃手头上的利益,刘备即便是边打边谈,拉拢一批打一批,没有个两三年的时间也搞不定士燮。
打下交州之后还需要恢复生产,恢复经济,积蓄力量,这又至少要两三年,所以即便是刘备心怀不满,去交州就是为了领军打回来,按照最快的来算,等到刘备能够有实力可以回头的时候,怕是已经年近五十了……
再加上交州岭南一带的气候,蚊虫,瘴气等等,稍有不慎……
而刘备的下一代么,且不说会不会因为历史的车轮变动产生什么偏差,就说普通人在战乱之后都喜欢稳定一段时间,那么刘备老了之后,下一代在斐潜特意安排的关中稳定的生活条件下,每日锦衣玉食,尽情让刘禅放飞自己,将来等几年十几年再放到交州去之后,还能有多少豁出去拼搏的决然?
汉代惯例,出任外地太守,刺史州牧等重职的,长子需要留在中央作为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