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臣曾闻,兵法有云,山林积石,平原广野,川谷居间,萑苇竹萧,草木蒙茏,芸芸种种,此非熟兵法者不能择也;士不选练,卒不服习,起居不精,动静不集,趋利弗及,避难不毕,前击后解,金鼓相失,此非良将所不能练也;器械不利,以其卒予敌也;卒不可用,以其将予敌也;将不知兵,以其主矛敌也;君不择将,以其国予敌也;故而择选良将,统帅勇卒,乃国之要务也……”
“……如今朝中多有牝鸡司晨者,不明军务却将兵卒,乃败军之根也;亦有面庞忠厚者,傥荡言行却心怀叵测,实害国之本也;陛下亦须事事留意,加以甄别,勿使小人得志,良臣蒙尘也……”
“……关中京兆,乃大汉龙兴之地,陛下既然至此,乃天意之,岂有复迁河雒之理?今时疫渐平,贼兵消退,正乃休养生息,造化万民之时,岂能劳民伤财,再度迁都?此等逆天之事,自是万万不可……”
嗯嗯,不错不错。
斐潜在心中默默的给种劭点个赞。
其实杨彪和种劭都说得不错,这也是在朝堂之上惯用的手法,利用大道理站稳自己的论调脚跟,然后用掺杂在其中的小私货来打压对手。
对于杨彪而言,自然是带着陛下前往雒阳是最优的选择,然而对于种劭来说,回到关中长安才是他想要的,因此这两个人的各自目标,自然在根本上就已经是无法调和的了。
正常来说,在这个时候,双方的大佬既然已经挑明了旗帜,正面开打了,那么其下的小弟自然要跳出来摇旗呐喊,为各自的老大助威,同时也是展示各自实力的时候,而作为皇帝,在这样的局面下,关注的不仅仅是双方的论点对错,还要关注双方的势力是否均衡,否则就算是对的,也要衡量一下是否对的值得……
不过么,现在的情况有些微妙。
若是往常,定然是痛打落水狗的人不再少数,但是现在种劭、斐潜、杨彪三方诡异的成为了影响当下局面的三个角,斐潜又一直没有表态,这些小官吏们也摸不清楚斐潜这个葫芦里面卖得什么药,自然也不会贸然跳出来做个出头鸟。
更何况现在明显是阎王打架,小鬼么就还是不要上前找死了,等等吧,分出胜负来再说……
因此其余的百官不约而同的都选择了静默。
但是很显然,刘协并不懂这些。
刘协年少登基,登基之前没有人教过他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处理,登基之后也没有。同样的,刘协也少有遇到这样双方各持一词,相互对立的局面。
不管是在董卓时期,还是在王允时期,甚至在李郭之后,刘协大多数的时候都是习惯了当一个附和的傀儡,当掌权的人物说些什么,然后他问一句“诸位爱卿以为如何”,然后低下自然是一片附和推崇的声音,刘协便最后说一句“准奏”便算是完事了……
之前种劭和杨彪争斗,也基本上不是在朝堂大庭广众之下,都是各自出各自的招式,然后拿到刘协这边说一声,让刘协盖个章罢了,也没有询问过刘协这样可不不可以,对不对,有没有什么意见,而现在,忽然两方对立,吧啦吧啦说了一堆,然后眼睁睁的看着刘协,反倒是让刘协多少有些手足无措起来。
对于刘协而言,种劭是将其从李郭手里面救护出来的人,但是杨彪又是名闻天下的冠族,就连其父亲灵帝在世的时候,都极其敬重,而现在两个人的意思似乎是截然相反……
刘协看看种劭,又看了看杨彪,犹豫不决。
场面一时间沉默下来,一种诡异的氛围在其中蔓延而开。
有时候就是这样,越是沉默,似乎周边的空气的压力就是越大,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也会在感官里面越拉越远,明明就是近在咫尺,但是却仿佛隔了一条无形的鸿沟一般。
刘协左看右看,不由得将目光转向了斐潜,可怜巴巴的眨着眼,似乎在向斐潜求援。
随着刘协的目光,其余的人也一同看向了斐潜,不知不觉当中,在这一刻,众人也将斐潜放到了一个可以和种劭、杨彪相提并论,相互抗衡的地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