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典虽然说身上冒着酒气,但是精神却没有像是蒲氏还在场的时候那么的萎靡恍忽,反而像是一把刚刚磨砺出来的长剑,散发出了锐利的光芒。
他摊开了一张竹纸,准备将他设想的策略写下来,递送到骠骑之处。
在氐人王蒲氏还没有来之前,李典就已经隐隐约约的有了一些想法,但是还没有彻底的成型,所以也不方便上报,但是李典没想到的是,张辽前脚才走,后脚氐人王就过来了,因此李典也没有说要等到他想好,或是上报了之后再让氐人王前来……
毕竟这就像是战阵之中一样,对手永远不会等你准备好了才开始。
氐人最大的优势,就是他们和大汉发成的冲突次数,并没有像是匈奴或是羌人的那么多,所以相对来说他们生活得更为安稳一些,也同样导致了氐人的数量会比较大,分布也很广泛,上至陇西,下至川蜀,都有氐人的存在,并且因为氐人王可大可小,所以大多数情形下,就像是一盘散沙一样,难以形成合力,也不会有太大的威胁。
当然如果出现有杨千万和王贵那样的大氐人王,想要统合整个的氐人部落的,不管是什么时候,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必须时刻注意……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潜移默化的教化氐人,并且不引起氐人的反感,这就是考验与氐人接触区域执政官员的本领了。
李典提起笔,略微沉吟了一下,写下了『以利分之』四字。
光武帝给与氐人王册封,授予印绶,固然是一种拉拢,但是到了当下,在大汉皇权衰弱,并且东西两分的情况下,若是只懂得抄袭旧有的答桉,一味的模彷,那么就很有可能并不会产生出与光武之时相同的效用。
简单来说,什么东西都是第一次才最珍贵。
随着印绶在氐人王之中的泛滥,光是授予职位,很有可能就是个笑话。
那么针对于氐人这种分散的群体,有什么方法是最有效果的呢?
李典就想到了『利益』。
但凡是人一多,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利益分配不均。
小到团伙,大到团队,好人坏人平常人,只要牵扯到了利益,都自然而然的会出现这个问题,而能将其解决好的,少之又少,尤其是像氐人当下王很多的情况,谁能信服谁?谁才能充当平衡者的角色?
换源app】
和南匈奴完全不同的是,氐人王是在山中的,不像是南匈奴一样就在阴山边上,这些氐人就像是一个个的自给自足的小庄园,除了交换一些必须的生产生活资料之外,其实甚少和外界有什么接触,这就导致了教化力量难以渗透到氐人区域。
汉人的语言和习俗,氐人听不懂,也不想明白,所以怎么教化?
所以在教化之前,首先就要加强沟通。
这就是利诱的第一步。
不给利益,怎么能引出氐人来?但是要怎么给,以及给什么,就成为了问题的关键。
李典最终决定是从农桑入手。
因为不管是汉人还是氐人,都是要吃饭的。
就算是再愚昧愚蠢的人,都会本能的要吃东西,要生存,所以在这个话题上,永远都不会过时,也不会被氐人所排斥。
同时李典还故意以打赌的方式进行,这就使得从强加式的『给』,变成了让氐人自动的『求』。等到了双方耕田对比的结果出来,氐人必然就会想要偷偷摸摸的搞倒汉人的所谓『秘诀』,然后氐人就自然会自发的学习汉语,学习汉人的技术,以及改变自身的习惯习俗了。
唯一的缺点,就是整个策略的时间较长,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见到什么效果,也不是说当下做了,第二天就能有一大堆的氐人,在什么午时三刻跑到城下跪满一地咣当磕头……
所以在大汉之前的政治氛围当中,类似这样长期的计划,一般的官吏并不太愿意去做。
谁知道自己能在位置上干几年?
一个混乱的政治体系,即便是有想要安心做事的人,都是无法做好事情的。
李典笔微微一顿,然后停了下来,皱着眉,又将有骠骑批注的那些氐人资料拿到了手中,仔细看着那简简单单的前后四个字,然后琢磨着,然后越是琢磨,越是觉得有道理。
『事败』,谁给败露出去的?不用说,肯定是汉人自己败露的。可明明是对于汉人自身有益的事情,怎么会败露出去了?难道当时泄露消息的汉人不清楚这是大汉国策,是对于汉人自身有益的事情么?显然也不可能。唯一的解释,就是某些眼前的利益。
国家的利益是国家的,他拿不到。
或者说一时半会他感觉不到,而眼前的利益就是立刻可以获得的。所以这就和骠骑后续的两个字联系起来了,『事廉』。如果一个官吏不能廉洁,那么大概率就不会为了国家为了华夏民族做什么事情。
但是只懂得廉洁的官吏,能将事情办好么?就像是孔奋。他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廉洁了,但是他失去了所有官吏的支持,反倒是因为他的廉洁感受到了公平待遇的氐人首领才在最关键的时刻成为了孔奋之下的战斗力量。
他摊开了一张竹纸,准备将他设想的策略写下来,递送到骠骑之处。
在氐人王蒲氏还没有来之前,李典就已经隐隐约约的有了一些想法,但是还没有彻底的成型,所以也不方便上报,但是李典没想到的是,张辽前脚才走,后脚氐人王就过来了,因此李典也没有说要等到他想好,或是上报了之后再让氐人王前来……
毕竟这就像是战阵之中一样,对手永远不会等你准备好了才开始。
氐人最大的优势,就是他们和大汉发成的冲突次数,并没有像是匈奴或是羌人的那么多,所以相对来说他们生活得更为安稳一些,也同样导致了氐人的数量会比较大,分布也很广泛,上至陇西,下至川蜀,都有氐人的存在,并且因为氐人王可大可小,所以大多数情形下,就像是一盘散沙一样,难以形成合力,也不会有太大的威胁。
当然如果出现有杨千万和王贵那样的大氐人王,想要统合整个的氐人部落的,不管是什么时候,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必须时刻注意……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潜移默化的教化氐人,并且不引起氐人的反感,这就是考验与氐人接触区域执政官员的本领了。
李典提起笔,略微沉吟了一下,写下了『以利分之』四字。
光武帝给与氐人王册封,授予印绶,固然是一种拉拢,但是到了当下,在大汉皇权衰弱,并且东西两分的情况下,若是只懂得抄袭旧有的答桉,一味的模彷,那么就很有可能并不会产生出与光武之时相同的效用。
简单来说,什么东西都是第一次才最珍贵。
随着印绶在氐人王之中的泛滥,光是授予职位,很有可能就是个笑话。
那么针对于氐人这种分散的群体,有什么方法是最有效果的呢?
李典就想到了『利益』。
但凡是人一多,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利益分配不均。
小到团伙,大到团队,好人坏人平常人,只要牵扯到了利益,都自然而然的会出现这个问题,而能将其解决好的,少之又少,尤其是像氐人当下王很多的情况,谁能信服谁?谁才能充当平衡者的角色?
换源app】
和南匈奴完全不同的是,氐人王是在山中的,不像是南匈奴一样就在阴山边上,这些氐人就像是一个个的自给自足的小庄园,除了交换一些必须的生产生活资料之外,其实甚少和外界有什么接触,这就导致了教化力量难以渗透到氐人区域。
汉人的语言和习俗,氐人听不懂,也不想明白,所以怎么教化?
所以在教化之前,首先就要加强沟通。
这就是利诱的第一步。
不给利益,怎么能引出氐人来?但是要怎么给,以及给什么,就成为了问题的关键。
李典最终决定是从农桑入手。
因为不管是汉人还是氐人,都是要吃饭的。
就算是再愚昧愚蠢的人,都会本能的要吃东西,要生存,所以在这个话题上,永远都不会过时,也不会被氐人所排斥。
同时李典还故意以打赌的方式进行,这就使得从强加式的『给』,变成了让氐人自动的『求』。等到了双方耕田对比的结果出来,氐人必然就会想要偷偷摸摸的搞倒汉人的所谓『秘诀』,然后氐人就自然会自发的学习汉语,学习汉人的技术,以及改变自身的习惯习俗了。
唯一的缺点,就是整个策略的时间较长,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见到什么效果,也不是说当下做了,第二天就能有一大堆的氐人,在什么午时三刻跑到城下跪满一地咣当磕头……
所以在大汉之前的政治氛围当中,类似这样长期的计划,一般的官吏并不太愿意去做。
谁知道自己能在位置上干几年?
一个混乱的政治体系,即便是有想要安心做事的人,都是无法做好事情的。
李典笔微微一顿,然后停了下来,皱着眉,又将有骠骑批注的那些氐人资料拿到了手中,仔细看着那简简单单的前后四个字,然后琢磨着,然后越是琢磨,越是觉得有道理。
『事败』,谁给败露出去的?不用说,肯定是汉人自己败露的。可明明是对于汉人自身有益的事情,怎么会败露出去了?难道当时泄露消息的汉人不清楚这是大汉国策,是对于汉人自身有益的事情么?显然也不可能。唯一的解释,就是某些眼前的利益。
国家的利益是国家的,他拿不到。
或者说一时半会他感觉不到,而眼前的利益就是立刻可以获得的。所以这就和骠骑后续的两个字联系起来了,『事廉』。如果一个官吏不能廉洁,那么大概率就不会为了国家为了华夏民族做什么事情。
但是只懂得廉洁的官吏,能将事情办好么?就像是孔奋。他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廉洁了,但是他失去了所有官吏的支持,反倒是因为他的廉洁感受到了公平待遇的氐人首领才在最关键的时刻成为了孔奋之下的战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