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咋回事,最近有好几个读者在书评区发评论。
有人说我不发展生产力;
有人说我不辩经;
有人说我不改革;
有人说我看了某书,看了那本书前几章改革分配才写的,否则不会写;
有人说我写不了改革,一点都写不了。
等等,类似论调很多。
好家伙,是有多看不起我。
我不多话,在此先推荐一本书《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我的第一本书,很早了,十四年前开始写的。
里面有一部分内容是华夏东岸共和国在登莱、宁波建立总督区的情节。
那里面我记得(年代久远,名字记不清了)写了好几个明朝本地文人、商人,一开始百般讽刺、诋毁、看不起东岸的商品、思想,后来在经济大潮的改造下,有人慢慢转变了,建立商船队、半机械工厂,并自发更新、诠释儒学。
首发网址
我为什么这么写?
很简单,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教就会。
要改变一个社会的形态,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是经济,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决定意识。
东岸共和国是500人群穿建立的国家,建立初级半手工半机械生产体系,航海殖民,四处贸易,大半本书其实写的不是战争,而是一个国家的运转、思潮变化、整体渐变,核心是工业生产和殖民贸易。
看看吧,不知道看完了会不会还说我只会写战争,不会写改革。
而且那本书里不光有上层帝王将相的政治游戏,其实更多是以小人物的视角来感受时代的变迁。
年代久远,我记不太清我写的情节了,记得用铁路的改变、港口的汽笛声体现过时代的变迁。
哦,还有外人视角,比如隆科多在东岸没钱用了,耍把戏赚钱,通过他们的视角来体现社会的各个角落,丰富读者对时代变迁的整体印象。
而不仅仅只是着眼于上层,那样太像建政,而不是给人营造真实感。
要是对开头筚路蓝缕不感兴趣,直接跳到中期,有波澜壮阔的经济贸易史,包括科学技术迭代发展史。
那一本书其实是我推崇的模式。
如果你是后发国家,那么可以用行政命令来建立一系列工业、经济体系。
如果你是先发国家,没有竞争对手,那么就建立一个体系,也就是很多人喜欢说的“道”。
有人曲解我上一章,说用武人当道,我那只是举了一个例子,而且书里明确说了,不管是文人还是武人,只要能为主角所用,按他的意志行事,都无所谓,只不过在晋末这个时代,恰好府兵是主角的利益集团罢了,因为你没有其他可选择的。
靠辩经能让世家大族交出土地、人口吗?做梦。
哪怕世家大族成员心里赞同你的论调,但现实利益会逼得他和你唱反调,真以为人人都是圣人呢?
书里面是庄园经济鼎盛时代,庄园经济特点是什么?尽可能自给自足,对外交流很少。
你要改变经济基础,那么首先需要拆掉庄园,哪怕无法完全拆掉,把数量减少也是一种进步。
本书我记得主角二十年间一直在拆庄园,于梁国二十郡度田更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怎么会有人觉得我是受了某书的影响才这么写?
还有人说我受某书影响改革分配体系……首先,这本书就写过襄城郡多了很大的消费潜力,我记得是庾琛回鄢陵那一章。
上本书里也写禁军搬迁到驻地,来了几万中产阶级,极大提振了消费市场。
至于本书上一章提的分配,更是我第一本书写烂了的。那本书核心思想就是,利用东岸的工业优势,以及对别的国家执行干涉乃至侵略,获取超额利润,为本国工厂提供订单,创造了大批工人、水手、军人、小商人之类的中产阶级消费群体,这些人消费了又促进工业发展。
说实话,这都是古典主义经济学写烂了的东西。
我第一本书透露着很浓重古典主义经济学、重商主义、货币理论之类。
你说我需要看别人的书才会写,我无语。
有人说我不发展生产力;
有人说我不辩经;
有人说我不改革;
有人说我看了某书,看了那本书前几章改革分配才写的,否则不会写;
有人说我写不了改革,一点都写不了。
等等,类似论调很多。
好家伙,是有多看不起我。
我不多话,在此先推荐一本书《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我的第一本书,很早了,十四年前开始写的。
里面有一部分内容是华夏东岸共和国在登莱、宁波建立总督区的情节。
那里面我记得(年代久远,名字记不清了)写了好几个明朝本地文人、商人,一开始百般讽刺、诋毁、看不起东岸的商品、思想,后来在经济大潮的改造下,有人慢慢转变了,建立商船队、半机械工厂,并自发更新、诠释儒学。
首发网址
我为什么这么写?
很简单,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教就会。
要改变一个社会的形态,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是经济,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决定意识。
东岸共和国是500人群穿建立的国家,建立初级半手工半机械生产体系,航海殖民,四处贸易,大半本书其实写的不是战争,而是一个国家的运转、思潮变化、整体渐变,核心是工业生产和殖民贸易。
看看吧,不知道看完了会不会还说我只会写战争,不会写改革。
而且那本书里不光有上层帝王将相的政治游戏,其实更多是以小人物的视角来感受时代的变迁。
年代久远,我记不太清我写的情节了,记得用铁路的改变、港口的汽笛声体现过时代的变迁。
哦,还有外人视角,比如隆科多在东岸没钱用了,耍把戏赚钱,通过他们的视角来体现社会的各个角落,丰富读者对时代变迁的整体印象。
而不仅仅只是着眼于上层,那样太像建政,而不是给人营造真实感。
要是对开头筚路蓝缕不感兴趣,直接跳到中期,有波澜壮阔的经济贸易史,包括科学技术迭代发展史。
那一本书其实是我推崇的模式。
如果你是后发国家,那么可以用行政命令来建立一系列工业、经济体系。
如果你是先发国家,没有竞争对手,那么就建立一个体系,也就是很多人喜欢说的“道”。
有人曲解我上一章,说用武人当道,我那只是举了一个例子,而且书里明确说了,不管是文人还是武人,只要能为主角所用,按他的意志行事,都无所谓,只不过在晋末这个时代,恰好府兵是主角的利益集团罢了,因为你没有其他可选择的。
靠辩经能让世家大族交出土地、人口吗?做梦。
哪怕世家大族成员心里赞同你的论调,但现实利益会逼得他和你唱反调,真以为人人都是圣人呢?
书里面是庄园经济鼎盛时代,庄园经济特点是什么?尽可能自给自足,对外交流很少。
你要改变经济基础,那么首先需要拆掉庄园,哪怕无法完全拆掉,把数量减少也是一种进步。
本书我记得主角二十年间一直在拆庄园,于梁国二十郡度田更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怎么会有人觉得我是受了某书的影响才这么写?
还有人说我受某书影响改革分配体系……首先,这本书就写过襄城郡多了很大的消费潜力,我记得是庾琛回鄢陵那一章。
上本书里也写禁军搬迁到驻地,来了几万中产阶级,极大提振了消费市场。
至于本书上一章提的分配,更是我第一本书写烂了的。那本书核心思想就是,利用东岸的工业优势,以及对别的国家执行干涉乃至侵略,获取超额利润,为本国工厂提供订单,创造了大批工人、水手、军人、小商人之类的中产阶级消费群体,这些人消费了又促进工业发展。
说实话,这都是古典主义经济学写烂了的东西。
我第一本书透露着很浓重古典主义经济学、重商主义、货币理论之类。
你说我需要看别人的书才会写,我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