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小说 简单介绍下南北朝骑兵(3/3)

小说:晋末长剑小说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时间:2024-10-03 18:24:10
  

  即北魏用具装甲骑督战,逼迫步兵送死。

  当时北魏军队的构成是什么样的呢?拓跋鲜卑的“沙漠之突骑”,外加其他胡汉百姓组成的“咸夏之劲卒”。

  与具装甲骑地位相匹配的是,马槊越来越变态。

  陈留公拓跋虔的马槊就以尺寸长、份量重而闻名,“槊大称异”。

  拓跋虔曾经把他的槊顿在地上,敌兵拔不出来。

  南北朝后期,贺拔胜追击高欢,因为槊太重,必须双手持,故没带弓箭,让高欢跑了,后悔不已。

  萧梁时,少府造两刃槊,长5.88米,直径超过0.1米。

  羊侃“执槊上马,左右刺击,特尽其妙”。

  这个槊还有个折树槊的美誉,即羊侃策马舞槊的时候,威势太过惊人,别人吓得爬上了树,因为人太多了,把树枝折断。

  为什么要搞这么变态的马槊?

  因为具装甲骑的马越来越高大,甲越来越厚,不得已而为之。

  不过这也是具装甲骑辉煌的顶点了。

  后来,在战争中,人们发现,适当减轻一下铠甲的重量,减轻马槊的重量,提高机动性,比纯粹叠甲更好一些。

  任何事情,都有个平衡点。

  原来搞得太极端了,不可取。

  这从薛安都一次战斗中可以体现出来。

  北魏“纵突骑,众患之”,薛安都把铠甲脱下,提升机动力,然后把北魏那些铁罐头耍得团团转。

  不过这时候还只是出现了苗头,没引起大范围的重视。

  等到各自的步兵也练出来,尤其是当具装甲骑居然冲不动步兵时,人们就意识到该适可而止了。

  于是,具装甲骑不但开始轻量化,同时编制也大大缩减。

  南北朝结束,隋代时,可能还有点风气残留,隋朝保留了五千多具装甲骑的编制。

  到了唐代,具装甲骑规模进一步缩减,最多时也就三千出头。

  到了北宋有多少,我不太记得了,应该比唐朝还少。

  不过到了北宋末年,具装甲骑居然来了一次“文艺复兴”。

  在大家都不太玩这个兵种,编制大大缩小之时,金军却爱上了此物,以为冲阵主力,还经常得手。

  不得不说,有些时候历史就是个循环。

  最后说一下上章骑兵突袭的事情。

  我发现,不少人评判一件事物,缺乏“中间思维”。

  什么叫中间思维呢,就是万事万物不是非黑即白,大部分时候是灰色的,并不处于极端状态,而是中间态。

  二极管思维的人,要么认为古代军队组织度超高,强悍铁血,要么把古代军队贬得一文不值,说现代中学生训练成军,都能轻易打垮古代的军队。

  太极端了。

  古代军队的组织度、实力,处于这两种认知的中间态,且历朝历代或每个朝代不同军队之间的差异很大。

  骑兵波次前进,为什么觉得是高难度事情?你是不是把古人组织度想得太低了?

  唐代经常派出少量军队,从中原出发,抵达边境后,临时征发突厥、粟特、回鹘、契丹等杂胡部落,配合作战。

  而这支出发的唐军,内部构成也不一定全是汉人,而是各族都有。

  这种混编而成的部队,唐军占少数,各族杂胡占多数,大部分人语言不通,人种都不一定一样,还是临时征发的,没配合过,相互间不熟悉,人家能追击上千里。

  再说东汉年间,禁军突骑去边境,征发郡国突骑,再征发乌桓、匈奴、鲜卑等部落兵,一起去草原,长途奔袭打仗,都是临时编组的。

  你是不是把古人看得太低了?

  邵贼奔袭的部队,义从军2500人,骁骑军1300-1400人,凉州军2000人,自己的亲兵300 ,另有乞活军乌桓人300。

  义从军是自己的经制之军,骁骑军是禁军,凉州军是凉州正规军,都是常年打仗,训练频繁的军队,分批前进,你觉得要什么天顶星组织度?

  草原部落都能玩。

  常有草原大汗南下,先打依附中原的部落,然后裹挟他们一起南下,也是分批次前进,还分兵多路,互相配合。

  是不是把这些常年打仗的人想得太无能了?

  真正降低组织度的事情,是那种主官为了防止下面人尾大不掉,把所有士兵打散,然后随机安排到一个新营伍里面,让基层军官互相间不熟悉,军官与士兵间不熟悉。

  像这种保留原单位,基层组织不动,互相之间仍然是熟悉的人,只是上级军官间沟通的事情,你以为他们不能胜任?

  怎么会有这种奇怪的想法?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晋末长剑小说,晋末长剑小说最新章节,晋末长剑小说 三七书屋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