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准皱着眉头,轻轻的自言自语。
这个董家堡,怎么看起来像是化外之民似的?
在张准的印象里,沧州的尚武之风应该是很浓的。自古燕国至明清,多代王朝建都于幽燕,沧州乃畿辅重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据史籍载,自桓公二十二年(公元664年)桓公援燕山戎以来,各朝各代均有多次战争发生于沧州一带。燕赵多壮士,河北多豪杰,这两句话绝对不是随便说说的,是有大量的历史根据的。
频繁的战事,当然导致民遭涂炭,民生维艰,故须掌握攻防格斗之技方能自救图存。简单的说来,就是练武。只要自己的功夫高,就不怕别人的侵犯,就能自保。因此,沧州古有“远恶郡州”之称,明时又有“小梁山”的外号。在嘉靖时期爆发的马政之乱,就有沧州人的影子。
来自后世的张准,对于这一点,最清楚不过了。他在海军陆战队的不少队友,都是来自沧州。古之沧州,沿渤海方圆百余里,均系芦荡荒滩,人烟稀少,既是犯军发配之地,又是叛将蔽身良所。明清时,一些受朝廷缉拿之叛将,纷纷借助沧州民众强悍喜武之俗以蔽其身。还有很多人隐姓埋名,化装僧道游侠,传艺维生。
沧州练武之风极盛,和当地的民生是分不开的。沧州地处“九河下梢”,土地瘠薄,旱、涝、虫灾不时降监。正常年景,许多人家糠菜半年粮。重灾之年,流浪乞讨,卖儿鬻女者不鲜。民谣云:“抛弃黄口儿,一乳恩情尽;但恨生不辰,莫怨父母忍。”许多壮丁,以贩盐维生,而官府缉拿甚严。民求生不得,必然反抗,反抗则必习武事。
《沧州志》载:“沧邑俗劲武尚气力,轻生死,自古以气节著闻。承平之世,家给人足,趾高气扬,泱泱乎表海之雄风。一旦有事,披肝胆,出死力,以捍卫乡间,虽捐弃顶踵而不恤。”这充分说明了沧州人民自古就尚义任侠。
从军事的角度来说,沧州人都是不错的兵源。无论在什么时候,有武艺在身的年轻人,总是受到军队青睐的。明朝末年,尽管热兵器正在逐渐的取代冷兵器,火药的威力越来越强,但是,在绝大多数时候,军队需要的,依然是具有良好身体素质的士兵。虎贲军同样如此。日后的pla海军陆战队同样如此。
“海滨,你估计,如果有战事发生的话,董家堡能拉出来多少年轻人?”
张准兴致勃勃的问道。
“董家堡的人丁不少,拉出来七八百人是肯定没有问题的。加上附近的柳家堡、曹家堡,至少能拉出来一千五百人。这都是有武学基础的,如果加上一般的青壮年,可能超过两千人。”
张海滨肯定的说道。
“既然如此,我们去拜会一下这个董家堡!”
张准很快就做出了判断。
要将虎贲军的势力,扩展到北直隶一带,河间府是个非常重要的桥头堡。沧州人素来好武,一旦加入军队,能够很快的形成战斗力。这样的兵源,虎贲军当然要尽快的控制在自己的手里。就算不能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也不能让他们加入朝廷的军队。
这那啥,就是通常所说的,不能为我所用的,也一定不能为敌所用。当然,张准相信事情应该不会发展到这么极端的地步,尤其是在鞑子即将发动第三次入寇的大背景下,沧州人为了自保,肯定不会拒绝虎贲军的到来。
“大人……恐怕董家堡不会欢迎我们的。”
张海滨有些担心的说道。
原来,董家堡的堡主董三槐,乃是崇祯年间的武进士,在沧州一带,还是小有名气的。董三槐的董家枪,据说是源自赫赫有名的岳家枪。大家都知道,在南北宋时期,枪法是最盛行的,尤其是在军队里面,枪是最强的武器,号称兵器谱之王。
女皇武则天的一大创举,就是开设了武科举,选拔武功高强的人士。明代科举,同样有武试,优胜者将获得引人瞩目的称谓,也就是传说中的武状元、武进士、武举人。沧州武术非常的发达,经常能在金榜上占据相当相当的份额,历代武状元、武进士、武举人层出不穷,逐渐的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强大的团体。
在唐宋时期,很多沧州人都积极进入军队当兵,借此谋生。随着战功的不断积累,飞黄腾达者不在少数。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时期,河北地区政权不断的交替,局势一直都非常动荡,战争渐渐的变味了。很多沧州人渐渐的迷失了自己,为了战功,不分青红皂白的杀人。慢慢的,有些人就变成了纯粹的武夫,变成了纯粹的刽子手,还有的成为了汉奸。
一直到明朝开国,这种局势才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明朝让汉人的正统地位,再次得到恢复。沧州人慢慢的重新清醒过来,认识到国家、民族的大义所在。他们积极的投效明军,为驱逐鞑虏,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明朝军队吸收了大量的沧州人。在明朝军队的对外战争里面,有大量沧州士兵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