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从内心里说,王承恩是觉得刘宗周有道理的。作为皇帝,的确不应该将事情管得太细。明朝是有内阁的,内阁有六个人,全部都是经验丰富的大臣。很多事情,交给他们来处理,已经足够了。皇帝,管好大事就行。以前的各位皇帝,基本上都是这样的。
只有崇祯是个例外。崇祯对内阁大臣,非常的不信任,总是觉得他们处理事情,没有自己亲自处理的好。每次内阁大臣定下的决议,他都要全部推翻,然后根据自己的想法重新进行。结果,久而久之,所有的内阁大臣,都不再做决议了,他们只负责收集奏章,然后直接送给崇祯。崇祯也乐得如此。慢慢的,内阁的作用,就完全失去了。现在的内阁,只不过是皇帝的传声筒而已。
事实上,明国这么大,每天得发生多少事?崇祯一个人,怎么处理得过来?他一个人的见识,又怎么比得上六个人的见识?崇祯自以为自己是在励精图治,事实上却是在极力的摧残明国最后的一道优越制度,那就是内阁。大明朝维系了两百多年,内阁的作用,功不可没。要是内阁的作用还能正常的发挥,局势也不会如此的糜烂。正是崇祯自己将内阁完全废置了,才会导致明末的局势,如此的糟糕。
“皇爷,此人当杀!”
曹化淳昂头大声的说道。
作为宦官的主要骨干,曹化淳可没有王承恩那样的恻隐之心,他早就看刘宗周这些人不顺眼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宦官和文官集团的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文官集团每天都在弹劾宦官,而宦官也每天都在费尽心思的琢磨着,如何才能削弱文官集团的力量。
毫无疑问,刘宗周所代表的清流,是文官集团中,很重要的一个派别。他们和宦官的关系,是非常对立的。要是可以借机将刘宗周除掉,乃是大好事。至于会引起什么样的反弹,曹化淳才不关心呢。想来几个手无抓鸡之力的文人,也奈何不了他们这些手握兵权的宦官。
“大伴,你不要说话,继续念!”
崇祯冷冷的说道。
就好像是受了委屈的孩子一样,崇祯一心想要听听,刘宗周到底是怎么评价自己的。自己辛辛苦苦的励精图治,难道就换来臣子这样的评价?这对于崇祯的打击,的确是太大了。以前的臣子攻击皇帝,都说皇帝太懒,不务正业什么的,结果,没想到,自己这么勤奋,居然也被攻击了。冤,崇祯感觉自己比窦娥还冤。
王德化感觉自己又惹祸了,千不该万不该,不该将这什么劳什子的《痛愤时艰疏》,捅到崇祯皇帝的面前,这下可好,崇祯是真的震怒了。王德化在恨透了刘宗周的同时,又暗自责怪自己的愚蠢,这样的奏疏,居然捅到皇帝的面前,完全是自己找死啊!无奈之下,他只好干巴巴的说道:“皇爷,不是什么好话……”
崇祯铁青着脸,冷冷的说道:“把奏章放下!滚一边去!”
王德化只好哭丧着脸,将奏章放在地上,然后乖乖的滚到一边去面壁思过。四月份的天气,他感觉自己的脊梁骨,都是凉飕飕的,一点暖意都没有,就好像是站在了地狱的边上一样。
崇祯看着王承恩,似乎要他来念,但是微微一沉吟,又不经意的摇摇头,否定了自己的想法。他的目光转向外面,抬高声音喝道:“来人!念!”
门外进来一个有文化的小太监,接过奏章,声音尖锐的念起来:“……厂卫司掌辑察,而告讦之风日盛;诏狱遍及士绅,而官体尊严扫地。人人自危但求无过,欺蒙推诿已成风气;事事仰承天子独断,阿谀逢迎充满朝堂。司法不由刑部主持,罪犯反而更多,皇上勤于办理大小案件,每年亲自审理达数千起,慈悲之心越来越少……”
崇祯的脸色,已经由铁青变成猪肝色了。
刘宗周这根本不是奏疏,这简直是在狠狠的打皇帝的脸啊!按照刘宗周这样的说法,崇祯简直是史上第一昏君了。特别是最后一段话,更是让崇祯无法下台。显然,这是在讽刺崇祯越来越喜欢杀人,丝毫没有天子应该有的仁慈之心了。
王承恩暗中观察崇祯的脸色,就知道崇祯是真的生气了。面对这样的情况,他也只能无奈的叹一口气。说起来,崇祯其实也是挺委屈的,真的。崇祯自己累死累活的,每天只睡一两个时辰,搞得人都要累坏了。结果,臣下不但不领情,还说是皇帝自己不会干活,专门做些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蠢事。你说,换了谁都要生气啊!
在紫禁城里的众多太监里面,王承恩的怜悯心是最强的,一般都不愿意看到有人被崇祯问斩。但是,刘宗周这篇奏疏,的确是太尖锐了。崇祯震怒之下,王承恩根本就不敢开口。他暗暗的使眼色,希望那个小太监不要再念,免得继续刺激崇祯。
偏偏那个小太监,完全不懂王承恩的心思,继续念道:“……以钱粮收缴考核官吏,官员更贪,胥吏更狠,所欠粮饷更多。严刑催比税收,百姓全无生路,致使盗贼蜂起。用内臣为总理,户、工两部无所作为;以宦官为监军,封疆大吏不负责任。内臣掣肘,督、抚无权,造成将懦兵骄,朝廷无力约束。接连限期平贼,逼迫将士杀良冒功,天下生灵涂炭……”
“停!”
突然间,崇祯怒吼一声。
那个小太监猝不及防,吓得大惊失色,手上的奏疏,也掉落在地上。他吓得急忙匍匐在地上,一动也不敢动,额头上全部都是冷汗。旁边面壁思过的王德化,更是不敢动,额头上同样全部都是冷汗,生怕崇祯会迁怒到自己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