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阁从小到大极少流泪,现在已经听得满脸泪痕,拉着育爷爷的手说道:“育爷爷,这是自然哲学和人文实践的理论结晶啊!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和理论体系啊!此等大道之源,群经之首,设教之书,怎么我听都没有听说过?!”
育爷爷说道:“其实你可能听说过,‘《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李君阁目瞪口呆:“《易传?系辞下》,靠这里真有九样!”
育爷爷说道:“这一段,是子夏发现的,他交给孔子时说道,这是他搜集到的关于九卦解析的文字,已经散佚严重了。孔子看过这残存文字后非常高兴,将之称为‘九卦三陈’,让子夏记录到了汉家的《易传》当中。”
“之前我念的那些,是清代苗民杨老七口传,你们汉人翻译的。可惜我们苗人文化水平不如你们汉人那么高,这些东西虽然在我们这里一代代传下来,可也一路走一路丢,到现在已经变得和子夏捡到九卦竹简那时候差不多了,就剩下一个壳子……苗娃你说,你说要是当时夫子懂苗语,认识那时候苗人中的大巫,我先前背的那段,和后边背的这段,能完整记录下来,传至今日仍然还在一起,仍然全须全尾,该有多好?该有多好啊!”
李君阁眼神呆滞:“已经……没了?”
转念一想,也是,没了正常,有,那才不正常。
……
当九黎之族强盛之时,他们的精神指导,应该就是这部《九黎易》。甚至在文化巅峰的时期,轩辕之族还翻译过他们的汉文版,也就是后来子夏得到的那点残余。
其实还可以看出,两部《易经》,其文字结构,思想体系,价值观念,都有相通相同之处,就是一条竹根之上的孪生竹笋,几乎可以说成是两族上古时期同一个先祖的直接证据。
伏羲,女娲,神农,皆出自东夷九黎,中国上古时期的文化传说,大多数也来源于此。
因此甚至可以进一步推论,当时九黎的人文传承,可能还超过了轩辕一族一些。
然而战争开始了,其后就是失败,逃亡,迁徙……
在迁徙的途中,大量的文卷资料无法携带,一步步丧失……
精神领袖的地位,被军事领袖替代。因为部族存亡,已经成了九黎一族当时最大的问题。
读书人跑不过士兵是当然之理……最后,大多数知识分子被干掉,文字消失,文化传承变得岌岌可危……
再后来,九黎之族,从一个大部落联盟,散布成一个个小村落,《九黎易》,从判定联邦大事的纲宪,沦落为乡间婚丧嫁娶的占卜指南。
因为失去了对《九黎易》有透彻理解的那部分人,再加上传承人的天资和水平,不足以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任,那些让孔子都欣喜若狂的《易传》部分,和经中本身的卦象解释,也就是对《九黎易》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进行剖辨和解析的那部分,也逐渐消失了。
只留下了大纲,制图,而卦辞和系辞,只保留了乡民们能简单直接理解的那部分——吉,凶。
到这个地步,《九黎易》就彻底死了。
这部辉煌的巨著,如其在春秋时期翻译,或可备周详;在秦汉时期整理,或可全大略;在唐宋时期挽救,或可存筋骨。
等到清代再想起来,那就只剩一个皮囊了。
至于现代,呵呵呵……
丁老也叹息道:“太可惜了……千年文明泱泱,不知道多少好东西遗失在历史长河里边。现在,只能寄希望于考古发现的微渺可能了……”
接下来整个观礼,李君阁就很郁闷,很失落,一点高兴不起来。
虽然祭台上牛头,猪头,祭礼成堆,很好地说明了今年悬天寨的富裕程度。可育爷爷却和李君阁一样,似乎也没有了庆典的欢愉,主祭领呼的时候,声音中充满了无限的悲壮和无奈:“太阳出来——乌云散开——祖公祖婆——期期来请哟——”
寨子里边男女老少举着各家的“奥兵”,齐声呼应,声音里边却全是重大庆典到来时的欢愉。
接下来,就是芦笙,鼓舞,游方了,整个广场上,游客和苗民,都陷入了一片狂欢的海洋。
还是阿音见到李君阁情绪不对,强行拉着他加入了鼓舞的行列。
鼓舞鼓舞,名同其实,李君阁跳着跳着,心情也渐渐好了起来。
他也想开了,那么多的大学问家都不关心这些,原汁原味深入浅出的《论语》都没几个人读了,就老子一个农家乐老板在还这里替古人惋惜,我去特么的吧!
心里边一股匪性上来,那就没心没肺了,跳了个天昏地黑,回到阿音家里蒙头大睡。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回到山沟去种田,回到山沟去种田最新章节,回到山沟去种田 笔趣阁手机阅读!
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回到山沟去种田,回到山沟去种田最新章节,回到山沟去种田 笔趣阁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