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其实台州知府燕德明一开始是没想跑的。
他好歹是个读书人,中了第一路做了知府,但凡还有点法子可想,他都不会逃离那座台州城。
因为他是见过那位靖北侯的,两浙甚至福建的大多官吏将领,都被召去过钱塘,听过那位靖北侯在堂上的一席话,燕德明的消息还算灵通,他当然不会觉得那位好声好气说话、长相俊朗温和的侯爷会是个好糊弄的主。
因为他知道死在河北的无数贪官污吏,知道西北乃至西南被清洗的那些地方官吏与武将,知道那位侯爷看起来好说话但挥起屠刀来比谁都狠--这样的人在江南划分了每个人的防区,明明白白地告诉他们谁的防区上出事,他就去找谁,话语下隐藏的寒意好像跟阎王爷也没什么区别。
燕德明一开始其实是没把那些话当一回事的,甚至认为是这位侯爷在北边打惯了辽人,跑到江南来见到倭寇所以难免有些小题大做,倭寇嘛,他在沿海这些年又不是没见过,穿着破破烂烂的衣裳,靠着破破烂烂的海船,跟叫花子似的跑到大魏沿海,顶多也就是蹲在草丛里打劫个过路人,再不济闯进村子放把火抢点金银祸害个寡妇也就完事了。
有什么好防的?
可靖北侯既然说了那番话,面子上的工作总是要做的,于是燕德明回到台州之后,倒也像模像样地召集了官吏士绅,转达了上面的政令,又着手训练民团,加强海边的巡逻戒备,按他的想法,要是那些倭人真犯了失心疯转到台州来,他说不定还能借此立个大功,在这场剿倭之战中大放异彩。
想想看,台州大捷,台州知府亲率民团打败了远渡重洋来劫掠的倭寇,保护了治下的百姓,完美地贯彻了代天巡狩的靖北侯的政令,堪称能文能武与众不同,从此之后傍上靖北侯的大腿,一朝名震江南,被调回京城委以重任...
燕德明擦了擦嘴角的口水。
然后倭寇就来了。
台州临海,隔海相望的就是几座小岛,以往是下南洋的船队们不可多得的补给休憩暂避风暴之地,久而久之在海岛上也有了些村落,迁徙过去的百姓们做着那些船队们的生意,一来二去也越来越富有。
而对于在海上漂了很多天的倭人来说,沿着大魏沿海打探了许久发现的这些小岛,简直是老天爷给他们赐下的老窝。
大概是为了防海盗或者防船队翻脸,海岛上有着一定的防卫力量,但这些对于举国而来的倭寇们简直不够看,甚至都没经历任何像样的血战,倭寇们就把海岛屠杀了个干净,那些岛上百姓积攒下来的钱财简直闪花了倭寇们的眼睛,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就这么个远离陆地的破海岛上的魏人都能这么富,那隔海相望的大魏还得了?
他们也多少保留了一些理智,靠着那些破船过来的这些时间,他们也不是对大魏一无所知,倭寇们知道如今的大魏已经有了海军,各地也加强了防备,尤其是钱塘和苏州的那些港口附近,实在是不好下手,所以他们才一路来到了台州。
这些倭寇都属于倭国一个较大的诸侯,整整七千人,他们没有一下子全部登陆,而是派了四十个人,乘着几艘小船,先行去了松门山打探。
四十个倭寇,说句实话换成山贼可能连抢个稍微大点的村落都够呛,松门山下有个松门寨,整个寨子的人都一个姓,平日里也极为团结,按道理来说倭寇们一开始选择的目标并不算好,最大的可能是被赶下海,然而连倭寇们也没想到的是,当他们提着刀砍死了几个路人,然后杀入那个寨子里时,看到的只有满地乱窜的百姓,和十几个举着粪叉的农夫。
当夜松门寨被屠寨,上到八十岁老人,下到咿呀学语的孩子,无数被砍了头的尸体堆在寨子里的广场上,四十个倭寇里的领头人沉思半晌,露出了极为狰狞血腥的笑容。
他好歹是个读书人,中了第一路做了知府,但凡还有点法子可想,他都不会逃离那座台州城。
因为他是见过那位靖北侯的,两浙甚至福建的大多官吏将领,都被召去过钱塘,听过那位靖北侯在堂上的一席话,燕德明的消息还算灵通,他当然不会觉得那位好声好气说话、长相俊朗温和的侯爷会是个好糊弄的主。
因为他知道死在河北的无数贪官污吏,知道西北乃至西南被清洗的那些地方官吏与武将,知道那位侯爷看起来好说话但挥起屠刀来比谁都狠--这样的人在江南划分了每个人的防区,明明白白地告诉他们谁的防区上出事,他就去找谁,话语下隐藏的寒意好像跟阎王爷也没什么区别。
燕德明一开始其实是没把那些话当一回事的,甚至认为是这位侯爷在北边打惯了辽人,跑到江南来见到倭寇所以难免有些小题大做,倭寇嘛,他在沿海这些年又不是没见过,穿着破破烂烂的衣裳,靠着破破烂烂的海船,跟叫花子似的跑到大魏沿海,顶多也就是蹲在草丛里打劫个过路人,再不济闯进村子放把火抢点金银祸害个寡妇也就完事了。
有什么好防的?
可靖北侯既然说了那番话,面子上的工作总是要做的,于是燕德明回到台州之后,倒也像模像样地召集了官吏士绅,转达了上面的政令,又着手训练民团,加强海边的巡逻戒备,按他的想法,要是那些倭人真犯了失心疯转到台州来,他说不定还能借此立个大功,在这场剿倭之战中大放异彩。
想想看,台州大捷,台州知府亲率民团打败了远渡重洋来劫掠的倭寇,保护了治下的百姓,完美地贯彻了代天巡狩的靖北侯的政令,堪称能文能武与众不同,从此之后傍上靖北侯的大腿,一朝名震江南,被调回京城委以重任...
燕德明擦了擦嘴角的口水。
然后倭寇就来了。
台州临海,隔海相望的就是几座小岛,以往是下南洋的船队们不可多得的补给休憩暂避风暴之地,久而久之在海岛上也有了些村落,迁徙过去的百姓们做着那些船队们的生意,一来二去也越来越富有。
而对于在海上漂了很多天的倭人来说,沿着大魏沿海打探了许久发现的这些小岛,简直是老天爷给他们赐下的老窝。
大概是为了防海盗或者防船队翻脸,海岛上有着一定的防卫力量,但这些对于举国而来的倭寇们简直不够看,甚至都没经历任何像样的血战,倭寇们就把海岛屠杀了个干净,那些岛上百姓积攒下来的钱财简直闪花了倭寇们的眼睛,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就这么个远离陆地的破海岛上的魏人都能这么富,那隔海相望的大魏还得了?
他们也多少保留了一些理智,靠着那些破船过来的这些时间,他们也不是对大魏一无所知,倭寇们知道如今的大魏已经有了海军,各地也加强了防备,尤其是钱塘和苏州的那些港口附近,实在是不好下手,所以他们才一路来到了台州。
这些倭寇都属于倭国一个较大的诸侯,整整七千人,他们没有一下子全部登陆,而是派了四十个人,乘着几艘小船,先行去了松门山打探。
四十个倭寇,说句实话换成山贼可能连抢个稍微大点的村落都够呛,松门山下有个松门寨,整个寨子的人都一个姓,平日里也极为团结,按道理来说倭寇们一开始选择的目标并不算好,最大的可能是被赶下海,然而连倭寇们也没想到的是,当他们提着刀砍死了几个路人,然后杀入那个寨子里时,看到的只有满地乱窜的百姓,和十几个举着粪叉的农夫。
当夜松门寨被屠寨,上到八十岁老人,下到咿呀学语的孩子,无数被砍了头的尸体堆在寨子里的广场上,四十个倭寇里的领头人沉思半晌,露出了极为狰狞血腥的笑容。